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广东实验中学AP国际课程 编辑:佚名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地收集信息、获取知识、探讨方案,以此来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因此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还要懂得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将这些知识学以致用。
长久以来,省实AP的教师团队一直坚持PBL的教和学,6月,本学期的PBL学习之旅如期而来。课题选题经过整个学术团队长期的推敲,结合学生的日常课程设置以及兴趣爱好,最终从数十选题中选定六个,并召开选题大会由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分组研究,这六个课题分别是:
●宜家家居品牌营销案例的实践研究学习
●广州市内旅游业恢复情况统计
●探究羽毛球的发球速度、发球角度与落地距离之间的关系
●桌球中角度的大小与力的大小对母球的影响
●科学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湿地以及他们在生物圈中的角色
一、本期项目主题
湿地以及他们在生物圈中的角色
二、项目研究地点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馈赠
鱼翔浅底,鸟语花香
宁静谧逸里涵养着丰饶的生命
沼泽植被构筑起自然的净化系统
微生物在泥沼中忙碌地分解有机物质
层出不穷的生命在此遨游,湿地*容万物而不言其疲
在此,人们似乎也能追寻生命踪迹,体悟生命意义
时值万物繁盛的夏季,
生物学课堂已在湿地“乐园”里悄然开启!
迎着久违的雨后初晴,省实AP的PBL项目学习小队走进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在外教Fernanda的带领下开展以“湿地以及他们在生物圈中的角色”为课题的实地考察活动,通过观察、辨别、采样、分析、比对等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分别从原生态湿地观察、图文资料检索分析、人造湿地研究及湿地管理三个维度着手,深入认知湿地发挥的生态价值,明确湿地的重要性及保护措施,最终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报告,为湿地的生态保护以及湿地公园的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参加活动的学生们被分为三组收集不同材料与数据的小队:A组将根据他们的前期资料研究,将他们预期的地形、生物多样性和管理情况与实际观察到的情况进行比较;B组将拍摄公园和**团队的相关照片,从图册资料的角度开展调研;C组将采集水和土壤样本,进行土壤组成和pH值检测,并与A组协调,了解公园的历史和管理实践。
在考察学习的途中,Fernanda老师结合自身对湿地生态的思考,从水质、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等角度,探讨了湿地公园的生态密码,并对一些土壤生物,昆虫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紧接着,Fernanda老师开始了采样实践的指导。她以样本采样为例,细致地向学生们讲解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定点取样及做好标记**,并给每一位学生都派发了详尽的物种记录表,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记录所见所得。
随后,学生们开始沿着湿地林间的小路展开实地考察。虽天气变幻莫测,时而阳光明媚,时而细雨蒙蒙,但所有的人都全情投入,兴致盎然。他们仔细观察并收集土壤样本,时不时拍下一两张有趣的照片。
一路上,最令他们目不暇接和兴奋不已的,正是那些在参天古木和林间野地中意外发现的有趣生物,以及自然界中奇妙的现象。
1.分区域收集土壤样本
2.收集洼地与瀑布的样本
此外,同学们也举一反三,将观察湿地的方法应用到观察海珠湿地内的花卉、果树、禽类等物种多样性上,并通过智能检索等方式辨别、了解不同生物的种类和属性,例如分辨植物是本土物种还是外来物种,是优良品种还是入侵物种等。
随着话题深入,学生们还热烈讨论了自然湿地和人造湿地的区别、海珠湿地的关键物种、湿地的主要功能等话题,更进一步深化对“湿地以及他们在生物圈中的角色”这一问题的认知和理解。
3.辨别植物种类及其属性
考察结束后,学生们集合讨论和分享了小组收集到的照片、材料以及心得经验,他们归整好各组的照片和样本结果,亲自操作样本的显微观察,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实现从“提出论点—讨论问题—资料检索—实地考察—取样化验—分析成文—演讲展示”的全链路实践,最终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报告。
“这次的项目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湿地,思考湿地以及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的益处,从而明白湿地的重要性及保护措施,这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Fernanda老师表示。
在为期三天的PBL学习中,同学们走进自然,将己身对生物学与环境科学葆有的浓厚兴趣落地,带着问题和兴趣亲身参与到每一个环节的研究中,沉浸式体验了环境科学家和生物学家在野外的**性质。
湿地环境研究项目已告一段落,但湿地的美丽景色和奥妙生态已在学生们的心中种下种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理念将勃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