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

|投诉/建议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省实中美国际课程项目“未来工程师”全国总决赛获佳绩

来源: 广东实验中学AP国际课程      编辑:佚名

科技筑梦少年强!祝贺省实AP五位高一学子在第十八届全国青少年未来工程师博览与竞赛勇夺佳绩:陈雨山、钟逸轩斩获STEM即时挑战赛项目**名、投石车项目优胜奖;陈佳栋、刘奕淇、欧阳宇轩斩获STEM即时挑战赛项目第二名、过山车项目三等奖!

“未来工程师”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强调以“学生创新创意创作制作”为主要内容,即STEM教育,力求把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相结合,通过真实任务培养青少年综合运用知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7月24日至8月1日,2023年第十八届全国青少年未来工程师博览与竞赛隆重举行,共有来自全国各地12个省市、257支参赛队、858名同学参与。广东实验中学共派出四支队伍参加此次比赛,获得了过山车项目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投石车项目二等奖1项、优胜奖1项,STEM即时挑战赛项目**名1项、第二名1项。我校幸斌、曾杰、宣泽宵、王剑四位老师获得“优秀辅导教师”荣誉称号。

本次比赛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个人潜能和创新精神,而且培养了同学们的动手和协作能力,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这也是我校将STEM教育融入学校课程文化,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成果展示。

一、青春思享

1.蔡恩畅原D15

从三月份的科技节一路走来到现在在国赛拿到成绩,非常开心。我要感谢自己当时义无反顾地留下来参加科技节的过山车活动,十分感恩学校和老师提供的机会,同时也要谢谢队友们的*容和帮助,我们在一起就像一个真正的专业团队。

我很享受和队友们一起搭建的过程,因为我们真的太有默契了。我负责一轨支撑杆组装、稳定装置和二轨的搭建,张轩珲负责安装立杆、搭建一轨和一次触发装置,钟文锐负责搭建收集装置和二次触发装置、组装二轨支撑杆、协助安装立杆和支撑杆以及保障轨道搭建的后勤……这些分工都是我们在平时训练中自发形成的,每一次实战演练后,我们都会复盘,然后协定下一次的“作战策略”。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分内的事情非常熟练,而且一步一步之间衔接紧密。正是因为我们效率极高,在比赛的时候成为了全场搭建速度最快的一组。

比赛中,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在调试上,以**装置的稳定性。因为调试时间太长,失败次数较多,容易引起赛事时心态上的波动,但我们还是稳住了心态,对其进行紧急的改装,多次调试,得出最合适的摆放位置,在最后一次测试前,又反复确认摆放的位置是否恰当。最后一次测试前,我们都非常非常紧张,但当我们看到小球安全平稳的地通过每一个拐弯、精准完成每一个任务动作,二次触发装置成功运行、小球平稳到达终点时,内心的激动之情都溢于言表,看到用时是15.09秒,与规定的时间仅相差0.09秒时,我们爆发出欢呼声……成功的那个瞬间,我可能一辈子都不回忘记。

疫情结束后的**次比赛,很高兴我们给大家来了一个“开门红”。希望接下来我们学校乃至整个华南地区都能涌现出更多的优秀的队伍,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2.张轩珲原D15

在这次未来工程师活动中,我收获了许多。在比赛前的训练中,我负责过山车的整体设计,只需要我将平日过山车训练的经验转换到实践上,设计一条简单好搭且符合比赛要求的轨道。在比赛现场,我负责完成**条轨道的主体部分和四个任务动作,这是一项有难度的任务,不断考验着我的耐心和毅力,我需要克服比赛现场的紧张,沉下心去不断调整每一个卡点与支撑;同时,在搭建时和测试时发生的各种意外也在不断激发着我临危不惧的勇气和坚定。我要感谢我的队友们,他们做好支撑,搭建好第二条轨道,完成整体**的结尾,让我能全心全意地完成特殊任务的搭建。本次比赛取得的成功,源自于我们平日的训练和队友之间默契的配合,每个人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而且在搭建期间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在困难之时不相互抱怨,我想这也许就是一个好的团队所能带来的积极效应。

其实这次活动与其说它是一场比赛,不如说这是一次实践机会,检验的是个人素养和劳动创作意识能力,是一个展现青春活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舞台,我也希望在更大的平台上展现个人风采。

3.钟文锐原D15

在本次“未来工程师”比赛活动中,我们主要参加了过山车项目。在团队中,我主要负责一二轨的装置加固、二轨的零件制作和二触装置、接收装置和电磁铁固定装置的制作。我们分工明确,通过多次磨合,最终在比赛中高效完成比赛任务。在比赛过程中,由于高强度的测试,装置经常松动变形,导致钢珠经常无法走完全程,这也使我们在**轮评分中处于劣势当中。在发现问题后,我们团结一心,不气馁不放弃,抵住比赛压力,将一切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都进行了加固和调整;我们分工明确,通过多次磨合,最终在比赛中高效完成比赛任务。正是这样,我们在第二轮评分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一次的比赛活动,不仅考验技术、配合,更考验如何在压力下将技术和配合发挥好。

4.许恒玮原E13

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组获得了投石车这个项目的二等奖,但我们从中收获到的不仅仅是这个奖项,还有团队的力量和临场应变能力的提升。在面临的众多挑战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集训的最后一天,我们完成了所有数据的记录以及车辆的最后调试,然而却在比赛开始的那一刻发现比赛主办方的材料有所更换,与我们平时训练所用的材料截然不同,这意味着我们在训练中所记录的数据全部白费。而在制作的过程中也屡屡受挫,造成制作时间的不够,甚至在制作时间结束时所制作的投石车都没有进行测试。面对的这种情况我们立即调整比赛的策略,将**轮比赛作为调试车辆的机会。万幸的是经过**轮比赛的调试我们在第二轮中顺利完成了比赛。

通过这次比赛,我对stem教育的理念也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希望stem教育能够更好地发展,有更多的青少年能了解到这项教育。

5.林琪凯原E13

在这趟4天5夜的旅途中,我收获了很多。首先得说一下我们组获得了投石车项目的二等奖,但这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下次我们一定会找出不足,拿下一等奖。

在比赛过程中,当我们发现发下来的材料中的管子与学校训练所使用的管子截然不同,我们便开始有些慌张。虽然在正式比赛前的一分钟的时候给了调试的时间,但因为材料及现场其他的种种因素导致我们调试的一分钟并没有利用好,甚至在**轮比赛中我们也依然在调试车辆。期间还出现了种种问题让我们止步不前。幸运的是,我们稳住了,顺利地解决了比赛中出现的一个个难题。

这次的比赛让我**了如何冷静地思考、解决问题,提高了临场应变能力,同时也收获了友谊,我们与学弟们共同努力相互促进。希望明年还能一同参加比赛。

6.陈佳栋原DAP

在这次比赛中,我认识到自己与其他人的差距,无论是天赋还是努力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空间。非常感谢“未来工程师”组委会给予我们这样一个机会来学习,来提升自我的认知;与不同省份的同学同台竞技的体验,对我的未来规划也有很大的帮助。在比赛中,我们的作品在我们意料之外的地方出现了失误,我们只能止步于此。人生或许永远不会是一帆风顺,失败是常有的,所以我需要更加强化心理素质,**从失败中找到原因,并且改正;**发现身边人的优点,不要那么容易着急……有了这次的经验教训,希望在之后的人生中,我能克服我性格上的缺点,不断成长。

7.刘奕淇原DAP

在生活中,我们也许坐过过山车,但我们没有亲自动手设计与制作过山车。通过这次做过山车和参加竞赛,我学到了知识,得到了成长,也收获了友谊。

首先,细节决定成败。竞赛的要求比较多,不但要完成指定的四个动作,而且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为期两周多的集训中,老师总是要求我们要多练几次,做完、测试完就拆,拆后又重新制作,经过反复多次训练,为的就是一个“稳”。在平常的测试中,我们总是会发现很多问题,其中最多的就是“脱轨”,球会飞出跑道,这种情况如果在正式比赛时发生就会直接出局,所以我们在测试过程中会跟进调好的位置,把轨道卡扣的位置和高度记下来,这样一来,我们在正式比赛的时候可以节省许多调试的时间。实践出真知,经过多次测验后得出的结论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完成任务并且尽量避免事故。

其次,团队合作很重要。过山车的制作同时还考验了团队协作能力,如果事先没有做好分工,比赛时肯定是一团糟,也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如果有明确的分工,默契的配合可以节省下来时间,从而留下更多时间来检测。

8.欧阳宇轩原DAP

坐过山车是常有的事,但这做过山车还是头一回,坐过山车和做过山车虽是一字之差,但这两者可是大相径庭。坐过山车只需享受失重带来的快感,但做过山车可是将我们“折磨”得太惨。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不过一个简化版的过山车,跟搭积木似的,能有什么难的,我自己之前可能也会有一点这样的想法,可是当真正做起来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它的难度和魅力。

过山车其实是一个小球从轨道一处出发,完成规定的四个动作,随后到达终点,还要尽可能让这个过程的时间接近规定的时间。在训练的时候我们就发现,让小球稳定地运行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想要把规定的动作所需的轨道搭出来自然不难,但如何让小球不从轨道上脱离或是停滞,又是另一回事了。我们考虑到多个方面,如轨道的高度、坡度、弯曲的角度等等,这也要求我们不断进行尝试和调整。而这些**还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需要组内的合理分工、组员的默契配合。

“未来工程师”竞赛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次很好的锻炼,除了对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外,创造性思维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训练和比赛中,总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突发问题,这需要我们灵活变通,迅速想出解决办法。总而言之,此次比赛不仅是一次有趣的经历,也让我在各个方面都有了不小的提升。希望有更多机会参加此类活动。

9.陈雨山原DAP

在这次比赛中,我深刻了解了机械工程相关的知识和体验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困难。在投石车项目中,需要的不仅仅是对杠杆原理的深刻了解,还要求对材料的充分利用以及团队合作的效率。在训练过程中,我们遭遇了“三难”:三次动力杆断裂、三次投石车重做、无数次距离不达标的状况。在临时更变材料数据和投射高度的情况下,更是需要有面对未知困难的勇气与智慧。

对于我来说,这次参赛经历是一次意义非凡的体验与收获,为下一届“未来工程师”竞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STEM 挑战赛中面对来自不同年级和学校的同学时,我们积极地参与了头脑风暴的碰撞,体验到了团队合作与思考的快乐,同时也结识到了不同学校的朋友。

10.钟逸轩原DAP

参加此次比赛,我真正体会到:只有真心付出,才会有丰硕的果实,但付出不一定和收获成正比;只有经历过才会懂得其中的辛苦,才会理解收获的喜悦。

虽然整个培训过程我们都很努力很用心,但是比赛结果还是很出乎我们的意料。比赛时有不少的材料发生了变化,让我们认识到制作投石车的思路有所偏差,与我们当时准备的不一样,考验了我们随机应变的能力。

此次比赛,赛的不仅是技能,更是一次各方面能力的展现。我们的收获不是输赢,而是在相互切磋的过程中学习对手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不足,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这对我们以后走向社会也有很大的帮助,相信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会因此次比赛的经历而变得不同。

相关新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