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广东实验中学AP国际课程 编辑:佚名
《黑神话:悟空》的全球爆火、美研留学背景的主创团队,让游戏专业再度成为当前国际升学赛道的大热选择。但在其背后,究竟会面对哪些机遇与挑战?
如果要总结自己的游戏升学之旅,陈逸给出的回答是“不安于现状、喜欢跳出舒适圈”——
大三那年他凭借出色的学术成绩从密歇根州立大学(MSU)转入密歇根安娜堡(UM),最终以历史学+计算机科学双学位顺利毕业,并申研南加大攻读游戏开发专业。
硕士毕业后他一直留美**,如今在“全球**搜索引擎公司之一”谷歌担任软件工程师,同时与好友组建游戏团队,共同创作一款养成类通关游戏。
“其实人生很长,留给我们无数可以努力的时刻与机会,所以有时候比起努力,选择或许更重要。不管是读书时选择专业,还是毕业时选择企业,我们在某一刻做出的选择,或许会指引我们走向完全不同的路。”
下面,陈逸将分享自己的赴美留学**经历,希望他的故事能带给你许多启发与收获。
省实AP校友分享:
陈逸 Simon
省实AP 2016届毕业生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历史与计算机科学双专业学士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游戏开发专业硕士
现就职于谷歌
担任软件工程师
一、在MSU学历史:很苦很累,但很值得
如果将升学旅程形容为一场“通关游戏”,那么在开局失利的情况下,玩家应该如何扭转局势赢回“分数”?我想我的答案是:思考、行动、感受以及沉淀。
八年前的高三申请季,相比其他“学霸”朋友收获满满,我的升学录取逊色许多。看着寥寥无几的录取信,我最终选择前往密歇根州立大学(MSU),攻读历史专业。
当时选择历史专业,一方面是出于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也是考虑自己的美国历史成绩比较好,于是希望能够在大学里继续深耕这一专业领域。
然而现实总是那么“残酷”,来到MSU后才发现,美国大学的历史学课程的复杂程度和压力指数远远超乎想象——
每天我们都有一百页起步的阅读作业以及平均几天写一篇的论文任务,同时课堂上还要“疯狂”和同学、教授展开讨论,不断输出个人观点。
但或许是因为自己发自内心地热爱历史人文学科,当我身处如此高压的学习环境,自己对历史专业的研究热情丝毫没有消减,甚至还凭借自己的努力与坚持,在前两年拿到了GPA3.9的好成绩,这为我在大三那年申请转学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现在回头看,如果有人问我:“学历史累不累?”我的回答是,“很苦很累,但很值得。”
为什么累?作为non-native speaker,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在文科学习上的起点和基础,相对弱于其他native speaker,因为我们缺乏了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和高频次使用经验。
因此我们必须付出比其他国家学生更多努力去提升自己,才能满足美国大学的文科课程要求;此外还要在日常学习中积极调度大脑,以彻底理解阅读文章中的深刻含义。
而“用非母语输出观点,用不同思维模式理解不同观点”等行为,本身就会给大脑产生更大负担,让人感觉很疲惫甚至不适。
那为什么又值得呢?因为积极调度大脑的各个部分,能让我们受益匪浅,打破惯性的思维模式。再加上历史系学习所锻炼出的思辨能力,能让我们客观审视事物的多面性,欣赏到不同个体特质与观点,从而获得新的启发与思考。
“开拓视野”和 “拓宽思维”,是学习文科专业所带来的**好处。而这份long-lasting的良效,常让我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更好理解他人。
二、转学UM读双专业:跟着偶像当“懂历史的码农”
最开始DIY转学手续时,出于离家近、环境熟悉、搬家方便、适合自己等考量,我只申请了密歇根安娜堡(UM)。毕竟在人生地不熟的国家学习生活,需要一定时间重新适应环境,这极不利于学习沉淀。
对于转学生,UM会补充要求提供托福成绩。好在我前两年学习历史专业课程时,需要高强度使用英语交流,于是轻松刷新托福成绩,在大三那年顺利转入UM继续攻读历史专业。
如预期般,初入UM时的感受还是很震撼的,虽然我们经常戏称UM是“locates in the middle of nowhere”,但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大气磅礴的校园、典雅的西式建筑以及秋日里满地红叶的点缀,会让人感觉仿佛来到了霍格沃兹,抑或是游戏《黑暗之魂》里的某个箱庭式迷宫。
来到UM后,我发现之前在MSU学习的历史课程基本都是前置课程类型,刚好可以抵消一部分UM要求的历史专业学分,同时像写作课这类大学必修或通识课程成绩也是被认可的。于是我直接修读UM的高级历史课程,并同步准备毕业研讨会的课题论文。
不出意外的话,我应该是按部就班修完学分,两年后从UM毕业,但命运的齿轮往往会在某一刻转动——就在某一天的历史课上,我突然灵光一闪:“不对啊?到时从历史系毕业,会不会很难找到**?”
毕竟回归现实层面来看,历史系属于传统人文学科,在**市场中除了教职**之外基本没有对口职位,历史系毕业生求职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想到这,下课后我立马找到Adivisor,表明自己想要读双专业,增修一门CS专业。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召唤,自从来到UM后,我内心深处隐约萌生了 “想做游戏”的念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款经典游戏,我也不例外,高中时期最喜欢的游戏是《文明》系列作品,而恰巧这款游戏IP的创作人席德梅尔同样也是UM的历史学+CS双专业的校友。于是我便决定,“跟着偶像当懂历史的码农。”
可能学弟学妹们会好奇:为什么我不直接转CS专业而是选择双专业?
这主要是考虑到之前我的历史系progress已经很多,为了不让我前期积累沦为沉没成本,决定“一不做二不休”,一次性搞定Double Major。(在这里也很感谢我的父母默默支持着我,没有把他们的焦虑投射到我身上,能让我放开手脚去做我觉得正确的事情。)
但这条路走得很不容易——为了修完CS课程学分,我甚至还要延毕一年“补课”。好在UM的学习氛围特别浓厚,让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双专业学习。
每天过着图书馆-课室-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看似枯燥却别有一番乐趣——学校里惊人的图书馆数量和馆藏,让我每天都能有新的阅读发现,而我自己也很享受在书本的环抱、林海的低语里静下心来学习。
隔三差五,我还会去“骚扰”幽默风趣的教授们,尽管当时我的口语非常蹩脚,他们依旧耐心听我阐述观点,并给予独到见解。
除了享誉业界的学术大牛外,UM在理工科和CS方面也能提供全方面的资源:从学术到就职,从课题研究到简历完善,UM能够**学生们在本科毕业后拥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和实践能力,并为学生们在求职或攻读博士时提供强大的竞争力。
“work for resume”或者求职方面的努力,除了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人脉的积累和软实力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通常是CS或者理工科学生比较不重视的一点。
作为美国CS专业“**梯队”的强校之一,UM在业界的求职资源和人脉网络非常强大。在校学生能够轻松收到CS类大厂校友的内推,甚至入职后还能经常听到同事们亲切的Go Blue问候。
我非常庆幸自己在UM能遇到一群共同奋斗的“战友”,并与他们在同一家公司就职,一直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关系,同时也衷心感谢他们在我的求职路上提供了莫大帮助。
三、南加大读研游戏开发:从“玩游戏”到“做游戏”
在UM的最后一年,我一边忙着修完剩余的CS课程,一边着手准备申请美国几所游戏强校的研究生,*括北美游戏界“四大金刚”的南加大、卡梅、纽大和犹他,以及“第二梯队”的东北大学和宾大。
以南加大USC的Game Development招生要求为例,申请者除了基本的标化成绩和GPA以外,必须拥有对游戏的热爱以及独特的分析见解。
于是我在文书中重点列举一些具体游戏案例,并作出详细讨论,*括游戏设计、游戏机制和玩家体验等等优势与不足;同时会针对玩家反馈给出具体的优化建议,以提升游戏体验;最后回归升学需求“表白”学校,肯定其能够为我在游戏领域深造提供哪些帮助。
凭借充分准备,最后我收到了南加大和犹他的录取,以及东北大学的半奖录取。在确定入读学校时,考虑到我此前在UM已经有一定技术和知识积累,因此相比学校的学术水平与培养能力,我会更看重学校的资源和业界支持。
而南加大位于美国文娱产业“心脏”的洛杉矶,在校友网络、**支持以及项目落地等各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这也是我最终选择了南加大而不是犹他的原因。
南加大有着非常开放的校园氛围,是一所十分*容且文化多元的校园。尤其是USC Games,我们每天会聊各种游戏,并且讨论如何去实现自己的创意。大部分同学都会尊重彼此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之上继续交流合作。具体而言,在游戏设计与开发领域,南加大开设了游戏开发CSGD与IMGD两个分支专业,前者涉及游戏开发、技术输出,后者则更多聚焦于游戏设计、艺术创作。
一方面,相比于IMGD,CSGD兼顾了游戏设计与开发技术,要求掌握更多技能。这使得我们能担当游戏开发团队里的多面手:既是负责develop的“牛马”,也能给团队design贡献想法。
另一方面,回归实际求职需求来看,相比IMGD毕业对口游戏厂,CSGD的**前景会更为广泛——“进可攻游戏厂、退可守互联网”,何乐而不选?
当然,不管是IMGD还是CSGD,大多数学生都会为了找**而准备实习。但从我的经验来看,实习经历虽然不是毕业后入职游戏大厂的硬性条件,但是会大大降低找**的难度。
如果学生没有实习经验,但是自己创作了很出色的游戏作品,也可以吸引到游戏大厂抛来“橄榄枝”,这种情况很常见,但同样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心血去实现。
不可否认,实习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除了能让学生拥有一段实操经验外,更多是给学生一个拓展业界人脉的机会。所以感兴趣的同学,一定要多找教授交流,他们很乐意为优秀的学生牵线搭桥,提供实习机会。
此外南加大还会举办很多career fair,组织一些友好校企过来招聘人才,比如美国本地的暴雪Blizzard和拳头Riot Games,以及国内的腾讯、网易、鹰角和米哈游等。
值得一提的是,南加大还开设了仅供本校学生申请的内部求职网站,挂出很多企业实习岗位。所以南加大学生想要找到一份游戏公司的实习,通过自身的努力,相对还是比较轻松的。
说起来,我的**份实习是在进入USC读研后,通过校友内推进入谷歌公司负责软件开发岗位**。后来通过这段实习还获得return offer,在研究生毕业后顺利入职谷歌,正式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
四、在谷歌当“码农”:从菜鸟到独当一面
众所周知,在北美市场,游戏行业是传统行业,相比于新兴互联网行业而言,薪资水平自然不会很高。
据我毕业那年观察,游戏大厂招收研究生的起薪基本在8万至10万美刀/年,而互联网大厂可以开出年薪10万至16万美刀的开发岗位offer。
但是近几年全球经济波动、劳工市场不景气,很多游戏大厂、互联网大厂的人才招聘需求都在逐步收缩,整体**不稳定性不断上升,因此很多从业者*括我自己都有些“危机感”。
不过抛开整体市场环境影响,我所在的谷歌公司还是非常好的,尤其是员工福利保障很充分,另外谷歌也会为员工提供内部转岗机会,有很多同事会频繁转组去拓展个人技能,开拓自己的事业。
谷歌的**强度,要看具体的产品和各组负责的项目而定。我的团队虽然不属于生产组,不需要半夜起床处理产线的突发情况,但是由于负责的项目比较新,会要求更细致的早期设计和构思,以及更紧密的跨团队合作,确保项目原型能顺利落地。
此外在谷歌,程序员也不完全属于“青春饭”的行当。公司非常看重老程序员的技术积累,洞察力,以及学习能力。在我们组里有相当一部分中年同事,仍然在岗位上发挥着他们的优势和特长,耐心地教导我们这些年轻的程序员。
相比写码能力,美国互联网公司会更看重员工对于产品或项目的洞察力,而这是需要经过长年累月的技术学习与经验积累才能培养出来的能力。
随着**时间增长,我也慢慢从一名“菜鸟”工程师逐渐成熟,内心也更为强韧与和善,我想这也是多年留美生活所慢慢磨砺出来的宝贵收获吧。
总体而言,在谷歌**还是可以**“work life balance”的,而我也会在业余时间继续研究“老本行”,现在正与好朋友们共同开发一款养成模拟类的独立游戏。
这是一款以国内高考通关为故事主线的游戏,玩家需要担任高中班主任的角色,从零开始培养一群特殊的学生,最终让学生们在高考中拿到好成绩。
为了做出这款对得起我们心中定价的游戏,我们会花更多时间去填充游戏内容与打磨游戏机制,并且我也融入了一些我的个人生活经历以及见解。因此,整体游戏风格会更偏向于现实主义,更聚焦于独特的个体叙事。
每个游戏创作者对游戏的理解都不一样:有的人认为游戏能提供一段轻松愉快的消遣;有的人会认为游戏能提供一段现实生活中所体验不到的旅程;而有的人会用尽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只为了把自己内心磅礴的创意和灵感以游戏的方式传达给世人。
而我做游戏的初心,就是为了让每个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都能被看见,让这世上还在负重前行的人们都能被尊重,让起点落后却依旧努力生活的经历都能被讴歌。
我希望每个游戏人都应该坚定本心,自信地迈出脚步,正如同《黑神话:悟空》主创所说:“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
提笔至此,不免感慨,游子在外多年,对故里和母校的记忆已逐渐淡薄。但是每当密西根飘起鹅毛大雪时,我总会想起一些在省实AP度过的珍贵瞬间:师长的循循教导、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还有午后洒落在课桌上的金色阳光。
这些回忆成为我内心的冬日暖阳,支持我度过了在美国艰苦的学习生活。如今省实迎来百年校庆,我衷心祝愿母校在未来的日子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教育事业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