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发布时间:2023-04-26 10:34:52 已帮助:人 来源:上海智勇教育
一、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合作关系
教育和引导教师打破传统的角色定位,树立一种合作、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观。如何在师生关系中把握平等、合作关系,首先,教师应该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尝试从学生的角度体验课堂教学,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如果教师理解了自己的行为对学生具有的意义,就能够更好地修正行为,达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
其次,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感受,使教学成为对话、交流和知识创新的活动,这样,师生之间不再是命令和服从关系,而是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交往、共同探索与交流的平等关系。
二、培养学习兴趣,开导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是学习者内在的“激素”,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思维的内在动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尊重学生个体,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织,形成一种自由、民主的秩序,使学生在这种秩序中学习,按照自己的意图和计划行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课堂上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要友好地倾听,积极地肯定和鼓励,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发挥民主自由和充满智慧挑战的过程。
四、确立主体地位,激发创新才能
学生是创新的主体,创新能力潜伏于每个学生之中。只有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创新才会被激活,从而释放出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自由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人人有独创性的主体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况,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者团体中的一个平等成员。
五、创设多问氛围,提高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要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教师不仅要想方设法创设发问环境,引导学生多思善问,而且要对学生的发问及时强化。有时候,学生的问题可能是幼稚的,或者是钻牛角尖的,甚至是错误的,老师也应一样关注,认真倾听,肯定其大胆的行为,找出其闪光点,然后,让学生探讨、辩论,集思广益,最后,归纳提炼出令人诚服的结论,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多思善问的积极性,也撞出了学生的智慧之火。
总之,对于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恒心、一丝不苟等闪光点要给予必要的尊重,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