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演讲:提雅学园(建华实验高中)如何用一个系统去支持素养落地?

来源:提雅学园TheiaAcademy 时间:04-28

  上学期期末,提雅学园(建华实验高中)的王强博士受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邀请,参加北京大学基础教育论坛“5G教育”分论坛。与通信技术中的“5G”不同,在这里“5G”代表着五个单词,分别是Grit、Great、Grounded、Green和Guild。这个观点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教授提出,认为在当今时代,教育者应该用坚毅的、大气的、扎根的、绿色的、有温度的教育来唤醒未来。

在会上,王强博士发表了题为《提雅学园:如何用一个系统去支持素养落地》的演讲,并与一土学校郭小月校长、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教授做圆桌交流。

以下为演讲全文: 

提雅学园(建华实验高中)

大家好!很荣幸能参与这次高水平的讨论,希望我们能带来一点有价值的思考。时间确实比较紧,如果没讲清楚,还请大家随后找我们交流!

提雅学园作为建华教育的一部分,其创立就是希望探索和实践真正面向未来的学校样态,追求真正回归真实的理想教育。我和伙伴们对于理想中的学校的理解,很重要一点,就是去建设“向着目标进化的成长共同体”。构建一所学校本就是一个超级复杂的问题,所以,今天我仅仅从两个视角,分享我们对于“共同体”的理解。

形成共同体的基础,是我们对于共同体或学校功能认知的转变。传统学校强调教育和培养,也就是对学生品德、能力的塑造和加工。而我们更相信,任何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是其个体朝向目标的进化过程。我们希望建设的成长共同体,其中每一个人,无论是学生、老师、家长甚或是紧密的社会资源,都相信共同的目标,并朝向共同的目标不断地成长。在提雅学园,这个目标是成为有光的人,指引自己,温暖他人、照耀世界。所以,共同体的形成,本质上是一群既相同又不同人之间的紧密。共同的人生追求和精神气质,不同的是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和生命经历。

既如此,共同体的重要功能价值就是支持其中的每个人实现朝向共同目标的个体进化。怎么能做到?首先,进化的本质是经历的迭代和素养品质的升级。其次,进化的最小单位是“目标-经历-反馈”的闭环。所以,在提雅学园,我们希望以一个系统,去促进小伙伴不断更好地实现这个闭环。

具体地说,比如我们的目标体系包括素养目标和知识方法目标。其中20个具体的通用核心素养支撑起有光的人的三个方面,也就是指引自己,温暖他人和照耀世界。知识方法目标是对探索和积累客观世界已知规律的参照。

提雅学园(建华实验高中)

为了将目标体系落地,我们对经历体系进行了大幅度的重构。包括六个模块,面向小伙伴的学习、社交、生活,为他们支持和帮助。比如,他们正式化的学习经历,包含三个模块:底层核心学习、领域通识学习和展开性学习。

反馈体系更是极为重要,它引导小伙伴反思经历,以及对其素养发展和知识方法积累进行评估。特别是对于素养目标,我们研发整套机制,开发在线平台PRISM,以结构化、数据化地记录和评估小伙伴们核心通用素养的个性化发展情况。

关于共同体,我们想分享的第二个观点实际上是系统性。只有依赖系统,才可能实现支持共同体的个体进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空间。我们为什么要变革空间?因为我们理解的共同体,不应该仅有人的维度,还有这群人和他们每时每刻所处的空间。

共同体首先应该有共同的空间基础。大家看,这是我们未来高中楼的首层,不仅仅是没有教室,我们在两头各600平米的空间里,做一个书店,一个咖啡轻食吧,中间部分是开放的展览区,活动区,支持各类交流、聚会。重要的是,首层未来将面向社会开放,除了学生和老师,我们欢迎家长和社会人士,来书店,来咖啡厅,带来精神,分享故事。 

提雅学园(建华实验高中)

通过与经历系统适配的模块重构学校空间。这是高中楼空间的剖面结构,充分地展现了空间是如何支持不同经历过程以全面的支持。这里面,我们特别骄傲的是有独立的学院空间,供学生和老师共同生活、交往。

基于人和人的活动和行为,重塑具体的空间或环境。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为什么要打掉很多的墙,是这些空间尽可能的开放、联通、可重组可复用,为什么有非常多可支持书写的墙以及大量移动屏幕,都是因为,共同体里人和人之间真实互动关系的需要。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进化过程的时间变量,但往往忽略空间。对于共同体而言,时间和空间、技术,也应纳入其中,他们是另一些维度的共同体成员。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发言,谢谢大家。另外,我也非常喜欢刘老师提出的5G宣言,我认为它足以反应未来教育的核心关键。我也相信,好的学校,自身就是一个不断进化的5G特点的稳态系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