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

|投诉/建议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上海新虹桥中学国际部解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来源: 上海新虹桥中学      编辑:佚名

上海新虹桥中学国际部决心弘扬国际部九年来的传统,进一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家长满意为追求的价值观,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品牌,为赢得更多的外籍学生来校学习,为建设长宁国际化城区,改善长宁国际投资环境而越办越好!我们真诚的欢迎更多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的学生到我校国际部就读。上海新虹桥中学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这与第五届中国——北美国际教育交流论坛的主题是相同。下面上海新虹桥中学国际部就为大家来介绍以下声明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供大家参考:

新虹桥中学国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在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重新甄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价值方向,对当下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关乎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

学校的办学理念核心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及“如何培养”这两个问题。一所学校,如果不解决办学核心理念的问题,即便在一些显性指标上能追求“卓越”,那也只是“失去灵魂的卓越”,其发展也不可能持续和长久。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旨在培养能够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传统的教育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不仅教学的体系和课程内容是由教师制定的,即使是教与学的活动也是在教师给定的框架中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主和能动意识受到很大限制,如何使学生能够“自由发展”?如何使学生成为既有益于社会又最适合他自身的“自己”?“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就是答案。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一种从教育意义上的真正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尊重。既然以学生为中心,就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真正地从根基上认识高等教育。是从人的存在、生命的意义之根基上认识教育。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学校对学生大爱的真正体现,是真正以学生为本的体现。这样的教育要求教师常常“无我”地、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真正的爱。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多样化人才的根本途径。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他还“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就是要启迪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潜能,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由独立之精神。方如此,才能有多样化的人才,才可能使更多的学生成才。

由此可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则是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教育,因此它自然是教育的核心理念问题。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关乎学校精神与文化

从教育的目标和对象上看是“人本”,从教育行为与活动上看是“求是”,从教育活动的特质与表象上看可能是“自由”与“独立”等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旨在挖掘学生的潜能,驱动学生的好奇心,有益于“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更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出自由独立之精神。

文化对于一所学校而言也至关重要,它往往和学校的传统有关。可以设想,如果今后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我们的毕业生肯定能够更加自由全面地发展,肯定能够更有个性,更能彰显本色。我们的学校文化中肯定也多一些自由、独立、个性、活跃、引领的色彩。这样的文化难道不是未来我们所需要的?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关乎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

从长远看,影响一所学校声誉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其实不是考试成绩、论文、平台、获奖等。最重要的因素是她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总体表现,或者说是她培养的社会杰出人才的总体状况。人们之所以认为哈佛、耶鲁、北大、清华是杰出的,不是因为记住了他们发表了多少优秀论文、获得多少科研成果、具有多少大的平台,而是因为知道在各个领域都活跃着他们的杰出毕业生。既然如此,学校的发展战略就应该更加重视人的培养,实质上就是办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

如果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使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够自由发展,能够**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未来学生就能够成为最适合他自身的“自己”,就能够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我们的毕业生也能够在社会上有更好的表现,这难道不是更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声誉?这难道不是学校最重要的战略问题?如果仅仅从一些时下关心的指标出发,仅仅从短期效果(新的教育模式的效果只有从长时段方能显现)审视,那样制定出的战略愧对华中科技大学的未来。

上海新虹桥中学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

相关新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