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闻看到不安失眠,刷微博刷到陷入恐慌,当负面消息和不确定性渐渐累积,现在的你,还好吗?其实这一切是“压力应激反应”在作怪,低落、困惑甚至焦虑抑郁情绪的出现在所难免,因为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次经历如此重大的社会创伤。
为此,北京爱迪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林馨为大家推荐如下书目,希望有助于缓解大家的焦虑情绪,从而保证规律学习、锻炼、睡眠,构建属于自己的良性循环。同学们可以试着以下面这些文字为“桨”,帮助自己顺利度过这段“非常时光”。
如果你总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给自己灌输悲观失望的思想,或者你总是做最坏的打算和哀叹过去,那么你就一直在创造最终将转化为“焦虑”的完美风暴。
面对焦虑,要找出你真正害怕的东西。让你痛苦的不是焦虑本身,而是你对它的“抵抗”。
任何问题,无论它从整体上来看多么令人不知所措,当你将它拆分成可以逐个处理的一个个小事件以后,这个问题就变得容易掌控了。你会发现,解决任何问题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当你不再执着过去,当下就不会感到愤怒、悔恨或遗憾;当你不再猜测未来,当下就不会感到恐惧或焦虑。
焦虑也是“你”心灵的一部份,不可能抹除或者消灭,只有找到根源、和焦虑共处、真正直面焦虑,才有机会和自己真诚和解。
——贝芙·艾斯贝特
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对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样;你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你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
尼采有句名言: “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坚强。” 我们的使命是驯化、主宰,甚至征服那些看不见的,不透明的和难以解释的事物。
知性的生活关乎如何进行情绪定位,以消除伤害的刺激,是驯化而非消除。方法就是淡化你所拥有的东西在你心中的地位,这样任何损失都不会给你带来难以愈合的伤痛,世界的波动性也不能给你带来负面影响。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
不断重复的说法会进入我们无意识的自我的深层区域,而我们的行为动机正是在这里形成的。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会忘记谁是那个不断被重复的主张的作者,我们最终会对它深信不移。
群众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充耳不闻…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古斯塔夫·勒庞
谣言总是从公众对事件自发地提出问题而未曾找到答案中产生的。谣言满足了人们理解扑朔迷离的事件的需要。
辟谣从来都不是一个信息的消除,而只是添加了另一个信息,人脑只能增加信息。反谣言应该从这一关键现象中获取灵感。
假如一个信息不能满足我们任何一个欲望,不能解答我们潜在的担忧,不能为任何心理冲突提供一种发泄方法,那么不管我们怎样竭尽全力去传播,也不管这个信息的来源具有多么大的魅力,谣言也无法存在。相反,一些无足轻重的句子,一些无意透露的秘密被突然抓住,却会成为谣言,因为传播这些话引起人们的兴趣。
——让-诺埃尔·卡普费雷
文字是有力量的,或慰藉人心,或启迪智慧,愿我们都能在书籍的陪伴下,安然淡然泰然地待到云破日出,再次和想见的人们相聚,再次向想去的地方出发!
*我校从即日开启“心理健康关爱热线”,你可以把因疫情产生的心理情绪问题在本篇推送下方留言区或爱迪学校公众号后台留言,我校专业心理师将就典型问题为大家统一作答,学校愿做你最温馨的港湾*